3月19日至4月3日,“井冈山舰”、“兰州舰”、“玉林舰”和“衡水舰”组成的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舰艇编队,赴南海和西太平洋开展战备巡逻和远海训练。
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跟随联合机动编队采访,历时360航时,历经近5000海里的航程,见证了中国海军从南海驶向西太平洋的全过程。
远洋演练凸显实战化
当海水由玉石般的翠绿渐渐变为水墨般的深蓝,记者知道自己已同中国海军走向远海。
记者搭乘的“井冈山舰”是中国海军目前吨位最大、最新型的两栖船坞登陆舰,该舰满载排水量约2万吨,是此次编队出航的“旗舰”此次航行也是该两栖船坞登陆舰首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。据介绍,编队其余3艘舰艇具有较强的防空、反导和反潜作战能力。
编队指挥组组长林海告诉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,参加训练的舰艇,是中国海军近年服役的新型主战舰艇,信息化程度高,此次出海训练科目的设置难度更大,针对性更强。编队指挥组组长林海说,“这次的科目包括岛礁攻防作战、远海舰机一体作战等,包括攻击和防卫,有空中及水面舰艇立体合成的演练。全程突出了指挥信息系统的使用,训练难度较大,实战性、对抗性强。”
出海第一天,舰上突然响起急促的警铃声,扩音器里传出“演习战斗警报”的声响,让首次出海的记者感受到与海面的风平浪静截然相反的紧张气氛。
远海训练期间,南海舰队出动了水面舰艇、航空兵、陆战队和岸防部队等五大兵种。参与演练的航空兵部队更是创造了远航训练出动机型最多、奔袭距离最远、指挥信息系统运用最充分的新纪录。同时,编队还带动了陆战部队与气垫艇等新型登陆装备之间的协同训练。
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注意到,此次训练凸显了海军远海训练实战化、信息化的特点。所有科目全部以“背靠背”红蓝对抗的形式展开,但红、蓝双方部队互不了解对方信息。指挥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,不但提高了远海训练的指挥效率,也提升了远海防卫作战能力。
对于此次远海训练,中国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尹卓少将对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指出,这次训练和巡航,不仅有利于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,同时也是在有效行使领海海域的管辖权。尹卓表示,执行此次任务的编队的作战能力是很强的,这标志着中国海军对岛礁区的攻防能力有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遭遇外国舰机
舰艇编队驶入巴士海峡后,编队附近“暗流涌动”。记者曾获知,前几次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展开远海训练时,舰艇编队曾多次遭遇外国舰艇和侦察机的跟踪侦察。
在进入巴士海峡之后,联合机动编队果然再一次遭遇了外国巡逻机、侦察机及驱逐舰的跟踪与侦察。舰上的指挥官说,自从进入巴士海峡,就有外国舰、机跟随。面对外国军舰、电子侦察机的骚扰,舰上的指挥官告诉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,“如果对方舰艇从编队中间穿插,或者飞机从我舰艇上空‘过顶’,或干扰编队正常航行和训练,我们会警告或驱离”。
南沙守岛面临“敌情”
南沙是编队执行战备巡逻和远海训练任务的重要一站。编队进入南沙群岛海域后,记者难掩心中的喜悦和好奇。登上岛礁,可以看到远处海面上,涂着“琼”字标志的中国渔船正在作业,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岛礁就像海中的钢铁卫士,守护着这些渔船。
然而,周边的局势却并不像此时的海面那么风平浪静。南沙守备部队军官于海华告诉《世界新闻报》记者:“经常有不明船只抵近我军驻守的岛礁附近,进行往返机动,或者放小艇作业,或者进入我们的安全警戒线。”据了解,守礁部队每天都要训练8小时以上,以特战队的标准展开紧急拉动、反空中侦察、岛礁协同防卫等科目的训练。于海华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,他说,“军人只有两种状态:打仗和准备打仗。”
巡航过程中,编队与守礁部队、值班舰艇以及岸基兵力展开了基于实战化、信息化的岛礁攻防作战、海上搜救等科目的训练。抵达曾母暗沙后,编队举行了隆重的宣誓仪式,官兵一起举起右拳高声宣誓,我们是光荣的南海舰队官兵,在祖国的曾母暗沙,面对国旗庄严宣誓:听党指挥、能打胜仗、作风优良,扎根南海、守卫南海、建功南海……南海舰队司令员、编队指挥员蒋伟烈庄严宣告:舰队与南海“荣辱与共”。